> 会议专题 | > 全体会议 | > 金华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 |
加大扶持力度 提高金华水果竞争力
发布日期:2003-04-23
信息来源:市政协办公室
浏览量:
张解放委员代表民革金华市委的发言
我市水果栽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品种资源丰富,至2002年底,全市果园面积达70万亩,产量44万吨。我市水果面积和产量位居全省第四。小水果在省内享有盛名,特别是葡萄,无论是栽培面积、产量和果品质量,均居全省前列。近年来,优新水果新品种引进推广步伐加快,先后引进葡萄、草莓、油桃、布朗、杏、柑桔等一大批水果新品种100多个,并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涌现了一批如婺东葡萄良种场、北山李类研究所等为代表的民营科研机构,对金华水果新品种开发、引进和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一大批水果新技术得到了推广应用,如大棚设施栽培、避雨栽培、整枝修剪、果品套袋、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采后商品化处理等技术应用面积逐年扩大,普及率和到位率逐年提高。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是: 一、综合投入不足,制约了水果产业快速发展。 我市属黄土丘陵地带,土壤酸性,肥力不足,而我市的水果大部分种在山坡地上。其中果园的交通、水利等配套措施严重滞后,如遇干旱年份,往往出现果实小、品质差,甚至绝收的情况。在资金投入上,我市与周边县市相比也差距甚远,如在柑桔品种改良上,宁波市每年有100万资金用于品种更新,连续扶持3年。在推广水果套袋方面,每年政府补贴,2001年补贴近2000万只。通过套袋,改善水果外观,提高了经济效益,现在农民自觉接受了套袋技术,而我市基本无资金投入,拉大了与先进市的差距。 二、生产规模小,成本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我市种植水果主要以一家一户为主,生产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状况,果品销售也以手拉肩扛、零星销售为主,缺乏生产与市场的协调能力,生产销售脱节,以致前几年市场出现了黄桃、柑桔滞销的情况。据调查,我市葡萄种植户一般种植2-3亩,最多的也不过10亩左右,柑桔承包大户最多也只有近百亩,这种小规模生产的果品,生产成本较高,在参与大市场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另外,小规模生产经营也难以使我市果品形成规模优势。 三、农业龙头企业少,产后加工比例偏低,影响附加值提高。 我市的水果生产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缺少真正能带动水果产业向深层发展的龙头企业。目前全市仅爱斯曼食品有限公司、第二罐头食品厂二家企业进行水果产后加工,加工能力1.6万吨,品种仅限于柑桔、黄桃、葡萄等几个品种,且以罐头为主,国际上流行的鲜果汁加工业还处于空白,与全市近50万吨水果产量不相适应,水果销量时间、范围受到限制。水果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生产规模,配套各种比例,依靠市场这一载体,实现其商品价值。而我市大多以集贸市场为主,缺乏调控手段,在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缺少纽带的连接。同时市场内部的综合管理手段较弱,各种收费项目过多过高,影响广大客户进行交易,广大果农在承担自然风险的同时,还需承担市场销售风险,影响了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鉴于目前我市水果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据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的实施意见”,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促进水果产业快速发展。 由于目前我市果园基础设施落后,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缺少资金,制约了水果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此,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抓住目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生产条件。要像抓农田水利建设一样抓与果园配套的道路、水利设施等基本建设,加大对设施栽培的扶持力度,提高现代化生产水平。同时大力扶持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种、推广,增加我市种质资源,优化品种结构,提高良种覆盖率。建立柑桔、葡萄等当家品种标准化示范基地。 二、大力推行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 我市水果业要稳步发展,规模经营势在必行。要想把水果种植作为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要获得高质量的农产品,没有规模经营就不可能有较大的投入,从而造成单位面积效益很低。因此,要充分利用土地流转机制,扩大规模生产,鼓励农民零星果园向种植大户集中。对新发展连片水果100亩以上的大户,有关部门要给予如土地租赁、贷款、上门技术辅导等优惠政策。同时要积极培育购销大户,组织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拓展流通市场,促进产业化经营。金华市市场发育较早,从中心城市到农村集镇,已基本形成网络。各级政府只要加强管理,完善市场功能,及时为果农提供市场需求信息,必将能较好地解决我市农产品的购销问题。 三、要积极培育水果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水果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随着水果产业的发展,鲜食果品的市场竞争将会日趋激烈,产后加工能力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广大水果种植户的切身利益。目前,我市水果只有柑桔、枇杷、黄桃、杨梅等水果有少量加工,而发达国家鲜食与加工转化的比例达63∶37,这就要求我们着力培育加工型龙头企业,如金华爱斯曼食品有限公司和第二罐头食品厂,使他们扩大生产规模,开发新产品,拓展市场。同时,要出台一些扶持政策,以吸引部分工商企业投资水果加工业,进一步扩大我市采后加工规模,提高附加值。 四、要大力实施实行标准化生产,重点扶持一二个名牌产品。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市场全面开放,果品的竞争将会愈来愈激烈。在农产品供过于求的当前,竞争的根本将是果品的外观、内在品质及品牌。因此,在水果生产中,就要紧紧围绕提高果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上下功夫。其有效的办法就是制订栽培技术标准,严格按标准做好施肥、修剪、喷药、疏花疏果、套袋等技术工作,降低生产成本,并使生产出的果品达到质优、无农药残留。同时要搞好商标注册,培育名牌果品。要集中力量,重点扶强、扶大一二个知名品牌,不要撒胡椒面。我市应重点扶持源东白桃、金华葡萄等具有地方特色及市场竞争力的果品,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力争在1-2年内创出全国知名品牌。例如像衢州市那样,每年政府出钱100多万,重点扶持拥有如“一品红”椪柑、“天子”胡柚等名牌产品的企业,使它们成为真正能带动一方经济的龙头企业。 五、提高农民技术水平,提高科技普及率。 随着当前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农民已从过去种植粮棉油转向经济作物,缺少相应的技术已成为当前水果生产中的一大瓶颈,也制约了我市水果产业向高层次发展。对此,多渠道筹集科普经费,举办各类培训班,努力提高农民技术水平,由政府扶持建立示范基地,进行新品种引进试验和推广,对新技术及研究成果进行吸收转化,提高科技普及率,使我市的水果生产健康快速高效地发展。
我市水果栽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品种资源丰富,至2002年底,全市果园面积达70万亩,产量44万吨。我市水果面积和产量位居全省第四。小水果在省内享有盛名,特别是葡萄,无论是栽培面积、产量和果品质量,均居全省前列。近年来,优新水果新品种引进推广步伐加快,先后引进葡萄、草莓、油桃、布朗、杏、柑桔等一大批水果新品种100多个,并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涌现了一批如婺东葡萄良种场、北山李类研究所等为代表的民营科研机构,对金华水果新品种开发、引进和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一大批水果新技术得到了推广应用,如大棚设施栽培、避雨栽培、整枝修剪、果品套袋、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采后商品化处理等技术应用面积逐年扩大,普及率和到位率逐年提高。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是: 一、综合投入不足,制约了水果产业快速发展。 我市属黄土丘陵地带,土壤酸性,肥力不足,而我市的水果大部分种在山坡地上。其中果园的交通、水利等配套措施严重滞后,如遇干旱年份,往往出现果实小、品质差,甚至绝收的情况。在资金投入上,我市与周边县市相比也差距甚远,如在柑桔品种改良上,宁波市每年有100万资金用于品种更新,连续扶持3年。在推广水果套袋方面,每年政府补贴,2001年补贴近2000万只。通过套袋,改善水果外观,提高了经济效益,现在农民自觉接受了套袋技术,而我市基本无资金投入,拉大了与先进市的差距。 二、生产规模小,成本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我市种植水果主要以一家一户为主,生产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状况,果品销售也以手拉肩扛、零星销售为主,缺乏生产与市场的协调能力,生产销售脱节,以致前几年市场出现了黄桃、柑桔滞销的情况。据调查,我市葡萄种植户一般种植2-3亩,最多的也不过10亩左右,柑桔承包大户最多也只有近百亩,这种小规模生产的果品,生产成本较高,在参与大市场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另外,小规模生产经营也难以使我市果品形成规模优势。 三、农业龙头企业少,产后加工比例偏低,影响附加值提高。 我市的水果生产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缺少真正能带动水果产业向深层发展的龙头企业。目前全市仅爱斯曼食品有限公司、第二罐头食品厂二家企业进行水果产后加工,加工能力1.6万吨,品种仅限于柑桔、黄桃、葡萄等几个品种,且以罐头为主,国际上流行的鲜果汁加工业还处于空白,与全市近50万吨水果产量不相适应,水果销量时间、范围受到限制。水果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生产规模,配套各种比例,依靠市场这一载体,实现其商品价值。而我市大多以集贸市场为主,缺乏调控手段,在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缺少纽带的连接。同时市场内部的综合管理手段较弱,各种收费项目过多过高,影响广大客户进行交易,广大果农在承担自然风险的同时,还需承担市场销售风险,影响了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鉴于目前我市水果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据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的实施意见”,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促进水果产业快速发展。 由于目前我市果园基础设施落后,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缺少资金,制约了水果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此,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抓住目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生产条件。要像抓农田水利建设一样抓与果园配套的道路、水利设施等基本建设,加大对设施栽培的扶持力度,提高现代化生产水平。同时大力扶持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种、推广,增加我市种质资源,优化品种结构,提高良种覆盖率。建立柑桔、葡萄等当家品种标准化示范基地。 二、大力推行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 我市水果业要稳步发展,规模经营势在必行。要想把水果种植作为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要获得高质量的农产品,没有规模经营就不可能有较大的投入,从而造成单位面积效益很低。因此,要充分利用土地流转机制,扩大规模生产,鼓励农民零星果园向种植大户集中。对新发展连片水果100亩以上的大户,有关部门要给予如土地租赁、贷款、上门技术辅导等优惠政策。同时要积极培育购销大户,组织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拓展流通市场,促进产业化经营。金华市市场发育较早,从中心城市到农村集镇,已基本形成网络。各级政府只要加强管理,完善市场功能,及时为果农提供市场需求信息,必将能较好地解决我市农产品的购销问题。 三、要积极培育水果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水果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随着水果产业的发展,鲜食果品的市场竞争将会日趋激烈,产后加工能力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广大水果种植户的切身利益。目前,我市水果只有柑桔、枇杷、黄桃、杨梅等水果有少量加工,而发达国家鲜食与加工转化的比例达63∶37,这就要求我们着力培育加工型龙头企业,如金华爱斯曼食品有限公司和第二罐头食品厂,使他们扩大生产规模,开发新产品,拓展市场。同时,要出台一些扶持政策,以吸引部分工商企业投资水果加工业,进一步扩大我市采后加工规模,提高附加值。 四、要大力实施实行标准化生产,重点扶持一二个名牌产品。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市场全面开放,果品的竞争将会愈来愈激烈。在农产品供过于求的当前,竞争的根本将是果品的外观、内在品质及品牌。因此,在水果生产中,就要紧紧围绕提高果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上下功夫。其有效的办法就是制订栽培技术标准,严格按标准做好施肥、修剪、喷药、疏花疏果、套袋等技术工作,降低生产成本,并使生产出的果品达到质优、无农药残留。同时要搞好商标注册,培育名牌果品。要集中力量,重点扶强、扶大一二个知名品牌,不要撒胡椒面。我市应重点扶持源东白桃、金华葡萄等具有地方特色及市场竞争力的果品,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力争在1-2年内创出全国知名品牌。例如像衢州市那样,每年政府出钱100多万,重点扶持拥有如“一品红”椪柑、“天子”胡柚等名牌产品的企业,使它们成为真正能带动一方经济的龙头企业。 五、提高农民技术水平,提高科技普及率。 随着当前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农民已从过去种植粮棉油转向经济作物,缺少相应的技术已成为当前水果生产中的一大瓶颈,也制约了我市水果产业向高层次发展。对此,多渠道筹集科普经费,举办各类培训班,努力提高农民技术水平,由政府扶持建立示范基地,进行新品种引进试验和推广,对新技术及研究成果进行吸收转化,提高科技普及率,使我市的水果生产健康快速高效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