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饮水安全 维护生命健康

——关于我市农村饮用水改造的几点建议 张解放委员代表6个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侨联的发言   近几年来,在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社会等新理念的引导下,市政府已经认识到农村饮用水的安全问题,并且也投入了一定的财力、物力。但是从整体来看农村饮用水仍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如果这种局面长此以往,不但影响农民身体健康,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还会派生出许多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的安定。  一、我市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的现状  从某种角度上说,我市农村饮用水状况,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真是不讲不知道,一讲吓一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70%以上的农村饮用水不合格。据金华水环境监测中心和婺城区疾控中心对婺城区农村的监测,72个村庄中,综合评定合格的只有19个,占26.4%,综合评定不合格的有53个,占73.6%。另外,婺城区还对564个行政村或自然村的饮水安全现状进行了调查,被列入调查范围的32.18万农村人口中,有正规自来水设施的2.82万人,有简易自来水设施的11.58万人,通过农户直接打井的14.42万人,从山上引水的2.98万人,无设施的还有0.38万人。按照新的饮水安全卫生评价标准,达到安全或基本安全的只有7.8万人,占总人口的24.24%。其他24.38万均被认定为饮水不安全人口,占总人口的75.76%。  主要以地下水或浅层地表水为水源的金东区,问题尤其突出。去年8-10月,金东区以自然村为单位取样605份,结果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的只有34件,占5.62%,符合农村饮用水卫生准则要求的也只有154件,占25.4%。  2、金华市域内河水污染严重,地下水也遭到污染的威胁。据2004年金华市水利局等单位对境内的46个河流断面的监测结果,全年没有一个符合Ⅰ类水质标准的河段,符合Ⅱ类水质标准的有10个;符合Ⅲ类水质标准的有2个;符合Ⅳ类水质标准的有5个;符合Ⅴ类水质标准的有1个;劣于Ⅴ类水质标准的有28个,占60.9%。折算成河流长度,劣于Ⅲ类水质标准的河段比2003年增加了32.6公里,增幅达6.6%。  我市地下水的水质也每况愈下。由于近几年我市打井市场的恶性发展,许多没有资质的打井队打出了大量质量不合格的水井,这些质量不过关的水井,使地表污染水污染了地下深层水源,真可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3、供水管道老化,设施陈旧。我市农村现有的供水设施,一般都使用了20多年,机电设备已经陈旧不堪,管网普遍老化,渗漏水严重,大多数管网的渗漏率高达40-50%。  二、农村饮用水状况恶化的后果  饮用水状况恶化的直接后果,是我市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状况普遍下降,甚至恶化。婺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久前曾在雅畈镇小店村组织抽检,发现20岁以下的26名被抽查人员中,仅有8人正常,18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氟斑牙,氟斑牙患病率高达69.2%。这同2001年婺城区的调查相比,三年中整整提高了12个百分点。此外,更为严重的例子如永康市石柱镇的石角村有一半村民的牙齿世代漆黑,法莲村则是从20岁至50岁的青壮年牙齿漆黑。  长期饮用不安全的水的危害当然并不仅仅是牙齿不好看而已,它还会造成骨硬化,使韧带、关节囊钙化,椎管骨及椎间孔变窄,甚至导致脊神经根麻痹、瘫痪。另外,水的硬度过大也会造成一些危害,比如锰超标会对人的智力发育或者对大脑的神经活动产生一些干扰。试验还表明,饮用水中有害的微生物菌群会促使肝脏出现癌变,虽然没有这方面的直接佐证,但是一些现象还是客观存在的。雅畈镇汉灶村总共有480人,近两年已经有多人不到60岁就死于癌症,还有一些村民患有不同程度的肝脏疾病。乾西乡的湖头和雅宅因工业污染导致水质恶化,在近几年征兵体检中,肝功能阳性率上升。还有如金东区有一个村近三年来征兵体检合格率为零,这在该村的历史上是没有的。  三、对保障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的几点建议  1、党委、政府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来重视农村二次水改工作,把农村饮用水改造纳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体系之中。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为抓手,狠抓城乡一体化工作,并且已经初见成效。因此,我们认为要把农村水改工作抓好,抓出成效,只有把它纳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作中,并结合贯彻落实省政府提出的“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一齐抓,工作才有力度。应该把饮用水的安全指标列入“示范整治”工作的考核目标之中,把农村饮用水安全改造规划,列入农村整治规划之中,使整治和水改同步实施。  要建立相适应的体制与机制。目前涉及农村饮用水安全改造的政府职能部门有财政、水利、环保、卫生、爱卫会、疾控中心等,这些部门在由卫生局、水利局“组织与协调”,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管理办法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形势要求。为此,我们建议市政府应当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农村饮用水的安全改造。在这方面,一些县市正在推行的以水务局为主,其他部门密切配合协调的职能机制值得探索和实践。  要抓紧编制农村饮用水改造的规划,争取在3-5年内初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8-10年内解决农村的用水安全。  2、建立农村饮用水改造资金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农村居民居住分散,水改工程投资大,投资回报率低,要叫财政或企业一家来完成是不现实的。为此,我们认为应采取分段负责,“三个为主,三个一点”的办法:“三个为主”即主干线管网由财政投资为主,支线建设由乡镇政府投资为主,村里管网由村级经济和村自筹为主。“三个一点”是财政对农村水改要列入预算,逐年增加,也可以从土地出让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水改。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回报家乡建设,鼓励企业无私捐献,并为这些捐助者刻碑立名留芳后代。教育村民自我服务,以工代赈。此外,还可以吸引外资或民间资本来投资。把项目进行“包装”,或者进行“捆绑”,让投资者有利可图。我们相信,只要领导重视,真下决心,办法总比困难多。  3、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实行分类实施战略。农村点多面广,经济条件差异又大,所以水改工作必须因地制宜,分类实施。一般说来可以分成三个层次,一是城乡联网。城市周边农村和主管道经过的乡镇,可以通过城市管道拓展和与主管道对接来解决农村供水;二是区域建网。离城较远不具备并网条件,但当地有水源,可以集中连片供水的办法解决。一般造一个小型水厂的投资不会很大,又可以利用当地水源,减轻市区供水压力。三是桶装供应。分散的、偏远的乡村,铺设管道也不现实的农村可以采用“罐装煤气”的供给模式暂时满足农村居民的要求,当然,从长远看还是要向第二种形式过渡。  4、建立农村饮用水定点定时免费监测服务和管理体系,并及时发布监测情况通报。针对我市农村居民大量使用自己打的井水,以及考虑到以后分片供应自来水的情况,市政府应当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服务和管理体系,对农村居民使用的井水、自来水进行动态监测,其监测费用现在一般情况应予免费,以后逐步只收成本费。对监测结果应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于众。为了使对农村井水的动态监测更有效率,建议市政府对自来水供应体制和监测职责作些调研。  5、对农民饮用水实行让利供给。浙江省“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中已经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如免除农村居民自来水价格中的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城市建设维护费、教育附加费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村居民的自来水使用成本。只要能政策到位,相信农民群众是能够承受的。作为市政府,在指导思想上应该是从多给农民实惠出发。在工作上支持婺城区、金东区政府将目前自来水公司主干管道业已通过的区域村庄,特别是已经“村改居”的村庄尽快地实现供水的城乡一体化。  6、控制农村业已泛滥的面源污染,确保农村饮用水水源的安全。造成我市农村饮用水状况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面源污染,因此要加强对农村面源污染的预防和治理。首先要尽快建立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制度,应当推广义乌市将农村垃圾集中转运到填埋场统一填埋的做法。其次要进一步加快农村的改厕工作,重新推广沼气池的建设和利用。第三要落实饮用水水源周边的环境保护,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上游和周边的山塘水库搞养殖,搞经营性开发。应当推广金东区政府通过适当的经济补偿手段,收回饮用水水源周边山塘水库的养殖承包权的做法,在源头上确保农村饮用水的安全。  在这里,还要强调的一个问题是,有关部门对农民要加强饮用水的科普宣传。一方面要让农村居民知道,饮用水的安全与否并不是用眼睛就可以判断的,很多看起来非常“清”的水在理化指标上都不合格;另一方面,还要教育农民养成卫生习惯,加强粪便垃圾的管理,改善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