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议专题 | > 全体会议 | > 金华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 |
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大会发言摘要
张解放委员代表民革金华市委会的发言
———建设金义都市新区 实现浙中崛起
赶超发展、浙中崛起已成为我市全社会的强烈共识和一致呼声,是新一届金华市委、市政府的政治使命和历史责任。但怎样才能实现赶超发展、浙中崛起?这既需要市委市政府的认真考量和科学谋划,也需要推进全市上下的共识认同。
建议:一、全面提升市委市政府的管理能级。市委、市政府要尽快协商国家级的调研组对金义都市新区建设进行专题调研论证,积极推动省委省政府尽快作出决策。唯有如此,才能大有作为。
二、整合、用活水资源。据专家测算,金华的水资源完全能承载金义大都市的发展。关键是遵循市场机制,统筹开发,真正实现协作共赢的最优格局。建议市委市政府借助人大、政协之力,对水资源的统筹利用进行深度调研,创出金华特色发展的国家示范。
三、抓住、用好低丘缓坡综合开发机会。黄土丘陵是浙中城市群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浙中区域后发优势的潜在动力。一定要先试先行,盘活优化这一战略资源,提升为国家典范,为金义都市新区建设服务。
邵国强委员代表金华市工商业联合会的发言
———依靠体制机制创新 推进金义都市新区建设
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金义都市新区的战略构想,手笔大、思路新、愿景好,全市干部群众深受鼓舞、为之振奋、充满期待。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浩大工程将给全市提供产业集聚的新空间、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群城聚市的新龙头和赶超崛起的主战场,开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
建议:一、要树立赶超发展的紧迫感。金华赶超发展的增量在核心城区,增速在核心城区,希望也在核心城区。核心城区地处金义黄金主轴,通过优势整合,融合市本级和义乌的资源、政策、市场、人文等优势,可引领、辐射、带动周边县(市、区)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二、要调整区域功能定位。在编制金义都市新区战略发展规划时,建议对婺城区、金东区、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功能调整和产业整合,坚持走有区域特色的新型发展之路。金义都市新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和以国际物流业、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抢占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三、要创新体制机制。在体制创新上,建议组建高规格的协调机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负责通盘协调核心区块的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利益分配等重大问题。
张少华委员代表民进金华市委会的发言
———建设浙中国际机场 聚合城市群发展
建议:一、优化选址,浙中主要城市一刻钟内到达。建议定在义乌市义亭镇、上溪镇和金东区孝顺镇附近的三角区块。具体是孝顺镇南部比较合适,自然地貌平坦开阔,土地成本相对低廉。
二、整合力量,建设4E级国际机场。根据规划,到2020年金义都市区城市人口超过200万,考虑到辐射周边四省九地市,完全可以规划建设一个4E级的大型机场。
三、抓住契机,尽早规划建设。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是浙中国际机场争取国家立项的最佳契机。
刘桂英委员代表九三学社金华市委会的发言
———齐心协力推进金义都市新区的发展战略
市委提出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规划建设金义都市新区,使之成为浙江最具国际化、最具现代化、最具活力、最宜业宜居的城市群核心城区的宏伟目标。如何将这一重大战略从规划蓝图转化为实体平台,我们认为应首先解决好金义都市新区“建什么、怎么建、谁来建”的问题。
建议:一、要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把金义都市新区作为“先行、先改、先试”的城市群建设示范区,解决行政管理体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为我省跨行政区域的体制机制创新提供实践样本。
二、金华市本级和义乌市要形成整体联动机制,统一管理和协调解决金义都市新区建设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从更高层次上推动金义都市新区的发展。
三、建立协调机构,迅速组建金义都市新区建设推进领导小组,由市政府相关部门及各县(市、区)主要负责人组成,下设办公室具体组织协调相关工作。要及早明确具体操作主体,抓紧开展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傅路红委员代表农工党金华市委会的发言
———加快金义都市新区建设 推进“赶超崛起”
如何既快又好地建设金义都市新区,既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使命,需要我们为之加倍努力。
建议:一、加强领导,统一思想,加大宣传,形成共识。市委、市政府应从战略高度加大对建设金义都市新区重大意义的大宣传、大讨论,在全市上下加快形成金义都市区务必建成和最终必将受益于全市人民的共识,并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有效克服当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影响,化解思想认识方面的分歧,为金义都市新区建设提供良好的思想认识基础,也为扩大金义都市新区在金华区域外的影响力和认知度营造良好氛围。
二、尽快启动核心区块的规划建设,推进金义都市新区的跨越式发展。要尽快组建管理机构,明确资源配置,尤其是在土地保障上,要充分利用我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的政策优势,切实保障开发建设用地需求,并努力争取省和国家的专项用地指标。
三、创新机制,加强整合,造就核心竞争力。必须着力整合金华现有平台的优势,充分发挥这些平台在产业转型升级、空间布局、人才高端要素引进、资源整合、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的优势。
四、以金义都市新区建设为引领,促进浙中城市群崛起。只有把内核建成精品城市,使内核具备强大的优势和能级,才能引领和带动城市群的更好发展,两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辛永良委员的发言
———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推进金义都市新区建设
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浙中城市群规划以及金义都市新区的建设目标,明确要把金义都市新区建设成为高新产业集聚、金融商务繁荣、教科文卫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城,建设成为浙江最具国际化、最具现代化、最具活力的城市群核心城区。消息传来,全市人民欢欣鼓舞,大快人心,金华的发展大有希望。
建议:一、 要抱着对全市536万人民负责任的精神和勇气,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加快推进金义都市新区建设。
二、 要打破行政体制束缚,统筹安排,统一规划,实施一体化组团式发展。
三、 要重落实,说干就干,切忌“雷声大雨点小”。
张啸尘委员代表民建金华市委会的发言
———关于加快市区专业市场建设的几点建议
各类专业市场在引导生产、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世界经济衰退和国内经济增长趋缓、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应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专业市场建设。
建议 :一、重视市场规划整合。政府要加强市场建设“统”的功能,既要重视市场机制这只“无形的手”,同时也不能放弃政府调控这只“有形的手”。
二、依托产业基础优势。市场的兴起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市场有了产业基础,就有了成长的土壤,就容易培育壮大,同时市场对产业也有很强的引领促进作用。
三、培育优势重点市场。建议市政府像抓重点优势工业企业一样,对优势市场的培育,建立市领导联系制度,重点指导,重点帮助,让它们进一步做大做强。
四、提升专业市场品位。要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大投入,改造提升硬件和配套设施,加快仓储、停车场、公交站点等设施建设,增设工商、税务、银行等市场服务机构配套,完善市场服务功能。
池水明委员的发言
———关于加快我市信息产业发展的建议
金华应该把信息产业作为最主要的战略性经济支柱产业来培育,使之成为金华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建议:一、形成发展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前期就需要下大本钱,要舍得用传统工业赚来的钱,投入到扶持新兴产业中去。这样,才能加快形成新兴产业发展体系。
二、建立组织机制。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及时研究解决信息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三、完善空间规划。建议划一条城市二、三产业“红线”。“红线”内不再发展工业,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有的工业企业可以逐步“退二进三”,实现“腾笼换鸟”。
四、营造政策环境。增加信息服务业专项扶助基金,给予信息服务业人才(现代服务业人才与传统工业企业不一样)引进奖励,大力发展“孵化器”,以此推动信息服务业的大发展。
孙黎明委员代表民盟金华市委会的发言
———发展婺文化 提升软实力
发展婺文化,提升金华的文化软实力,是加强文化建设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建议:一、塑造一个魂,即婺文化魂。金华古称“八婺”,现在提出的“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其实就是实现“八婺”的共同体目标。
二、打磨两个面,即婺文化公益事业和婺文化创意产业。事业是公益性的,产业是营利性的。
三、提升三能力,即婺文化的传承能力、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突出四主题,即婺学、婺剧、婺瓷、婺宗。
五、打造五品牌,即历史街区、文化遗迹、文化名人、民间文化和文化产业五个品牌。
六、树起六面旗,即戏剧大师李渔、国画宗师黄宾虹、音乐家施光南、诗人艾青、一代报人邵飘萍、摄影大师郎静山。
七、依托七平台,即舞台、影视、节会、旅游、社区、报刊、网络等七个平台。
八、绽放一枝花。金华九个县(市、区),就像九个兄弟一样,九九归一,心系一处,那就是婺文化。
方竟成委员代表金华市政协文史委的发言
———关于文化强市建设的四点建议
我市文化建设存在着不足,在文化发展理念与布局、文化事业投入与硬件建设、文化产业总体竞争力、高端人才涌现、基层文化不平衡以及历史街区保护利用上等等都存在着明显不足。
建议:一、为中国婺剧院注入文化灵魂。
二、让文化人做文化事。
三、让重建万佛塔激活古子城。
四、让文化热点显现文化盛况。
曹红光委员代表金华市政协社法委的发言
———开展农村法律服务 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建议:一、提高思想认识。
二、明确工作定位。
三、提升服务水平。
四、建立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