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广益谋共建 畅所欲言话崛起——市政协七届一次会议大会发言摘要

马远军委员代表民进金华市委会发言

打造浙中生态廊道 绘就金华希望田野

浙中生态廊道应该是一道生态风景,是自然生态、美丽生产、幸福生活、美好生命的完美共生,是挖掘文态、塑造形态、培育业态、形成活态的完美融合,是风情、风物、风尚、风气的完美凝华。

为此,我们建议:一是廊道建设要多一些自然痕迹,少一些人工雕琢。足下文化,野草之美,要真生态,不要假生态,更不能因为建设生态而破坏生态。二是廊道设计要多一些系统设计,少一些地方拼盘。浙中生态廊道如果处处想示范,段段建标杆,结果可能就只有容颜,没有气质。因此要处处是景,更要移步换景。三是廊道建设要多些循序渐进,少些急于求成。要一张规划绘到底,并且通过地方立法固化下来。廊道建设要分步实施,先做好生态设施,后引入绿色产业;先营造诗意环境,后发展美丽经济;先建设干线主廓,后连片支线成网;先轴线资源聚集,后两岸产业扩散。

  

马永俊委员代表农工党金华市委会发言

加快打造金义主轴 全力建设都市区

群城无首、都市无核一直以来是金华发展的心头之痛。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金义都市区,目的就在于融合金华市区和义乌发展,打造主轴式核心区,形成组团式都市区。

为此,我们建议:金义主轴打造应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三条廊道建设目标展开。一是交通廊道,重点是金义东轻轨建设,它可以有力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给沿线的房地产、旅游、商业、先进制造业带来巨大商机。二是生态廊道,重点是义乌江和东阳江沿线建设,它是金义主轴的重要有机组成。三是科创廊道,重点是金华科技城建设和金义快速路沿线的开发推进。

打造金义主轴,我们认为有三个突破口。一是市区与金义都市新区段的主轴打造。二是聚焦金义主轴,集中力量办大事,积极引导优质的科研要素、高端人才、高品质项目等优势资源向金义主轴集聚。三是充分发挥各县市的积极性,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胡德宝委员代表九三学社金华市委会发言

理顺市区行政 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经过多次调整,金华市区逐步形成目前包括婺城区、金东区、金华开发区、金义都市新区、金华山旅游经济区、金磐开发区、多湖中央商务区等一城多府的行政管理格局。这种格局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在一定时期为加快市区重点区块建设、促进市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行政管理机构和管理层级的不断增多,也带来了主体协调困难、管理成本增加、办事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与当初成立开发区的初衷渐行渐远。

为此我们建议,对市区一城多府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一是整合现有功能区管委会。通过政区合一、企业运作、虚实结合等方式,合理减少功能区的数量。尽量保持行政区域的完整。二是理顺管委会与区政府的关系。管委会应回归主业,主要管好规划、招商、开发平台建设等专业事务。其他社会管理事务仍由两个区政府去承担,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化都市区建设的需要。

  

吴晓委员代表民盟金华市委会发言

让小城镇成为 百姓的美丽家园

小城镇一头连着农村,一头连着城市,是农村的放大版、城市的浓缩版。然而,这些年我市在致力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的过程中,却忽略了介于城乡之间的这个中间地带,一不小心成了两美建设的短板。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我们建议:

一要做精规划。要明确每个小城镇的规划定位,体现各乡镇的自然禀赋和历史文化特色,不能是百镇一面。规划要按照城镇规模,做到分类指导,中心镇规划标准应适当高一些,而对一些人口在萎缩的乡镇,则以搞好环境卫生整治为主,不应进行较大基本建设投入。二要科学施工。环境综合整治涉及排污管网、通信光缆、道路绿化等方方面面,政府部门一定要统筹安排,科学调度,强化各项施工的同步性。三要依法行政。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推进过程中难免会触及部分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一定要依法行政,不能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就忽略相关法律程序。四要多听意见。小城镇环境整治的出发点是为老百姓办好事。但是,由于工作方法问题,容易变成好心办坏事。因此政府部门在做工作之前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龚小倩委员代表民革金华市委会发言

建立四共运行机制 加快都市区聚合发展

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同心圆”“三条廊道”“八骏图,共建共融共享共赢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共建金华站上跑道、见到曙光,但都市区核心区能级不高、辐射带动能力不强问题没有根本转变,2016年核心区经济总量仅占全市的49.6%。面对这些短板,我们建议,要在全市上下进一步明确思路,优先发展都市区核心区,特别是要加大金义科创廊道聚合力,进一步提升核心区集聚高端人才、各类资本、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发展平台的保障能力。

我们建议,必须明确四共运行机制的组成指标,一定要让共建有利可图,建立一个包括GDP、财政税收、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等具体指标,以此引导各县(市、区)打破行政区划对经济建设的制约。要明确四共机制利益分享,把各县市区的劳动与其应该得到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在土地、环境、水等资源要素方面给予项目输出县市区一定补助,如按照项目用地的3%~5%,补助土地指标,让共享带来共赢 

  

郭金林委员代表金华市工商业联合会发言

坚定信念多措并举 着力振兴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强国之本,富民之基。但近年来我市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动力不足,企业家发展实体经济信念不坚定。就振兴实体经济,我们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将已有的所有政策进行宣传,加快落地。政府要送政策到企业,使企业看得到也用得上,防止政策落在空中漂浮,或者在各部门空转。二、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政府各职能部门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意识,全方位的为实体经济排忧解难。做到四张清单一张网办事最多跑一次,主动上门把脉问诊、助推转型升级。三、切实降低企业成本。在本市内能不收的规费一律不收,积极向上级争取减免优惠政策,真正让企业感到减免的实惠,看到减负的希望。

四、保障企业主的合法权益。在企业发生困难或企业经营失败且在不违法的前提下,政府要出台一套保护企业投资人的具体措施,要让投资人敢于投资、放心投资。

  

蓝巍委员代表无党派人士发言

夕阳事业 做成朝阳产业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养老成了越来越突出的问题。这些年来,政府对养老问题十分重视,也做了大量工作,但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格局及人民群众的企盼还有较大距离。要破解养老的困局,我们认为必须走市场化路子,大力推进养老产业化。为此建议:

一是树立养老也是产业观念。加快养老产业发展,不仅可以解决老百姓的现实困难,而且可以有效拉动内需,培育成为服务业中的支柱产业,使之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二是降低准入门槛。目前,社会资本办养老院很难,涉及到消防、环保、食品安全等十几个部门,而且审批周期很长。建议在满足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简化审批手续。三是加快各项扶持政策落地。目前政府推出的养老设施用地很少,建议政府拿出一些地块进行招商引资,也可以鼓励闲置工厂改为养老机构,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另外,目前医保政策对民办养老机构是歧视的,应当一视同仁,为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产业解除后顾之忧。同时,在政府招商项目储备库里备好养老项目,设定优惠政策,适时引进中高端养老项目落户我市。

  

林燕委员代表民建金华市委会发言

发展生态农业 找回吃得安心

如今,带的词语使用频率不断提高,土鸡土鸭”“土鸡蛋”“土猪肉成为安全放心食品的代名词。我们惊讶地发现,粮食蔬菜这些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品已不再安全。说到底,这是农业供给侧出了问题。因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让经营用地 “下来,使生产者更具底气。土地没有保障,生产者没有积极性。要大力倡导契约精神,严守信用,基层政府本着既保护投资又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原则,维护合同的严肃性,杜绝农户随意反悔,解决经营者的后顾之忧。二是让技术标准起来,使农产品更显土气。农技人员要更加专业化、专职化,把精准的专业知识送到田间地头;要全程质量监管,做到源头可追溯;对化肥农药进行总量控制,按土地面积限量供应;利用互联网+”技术,全程跟踪监管。三是让优质产品出来,使消费者更有福气。要全力打造生态农业的区域公用品牌,强化生态农产品安全认证,让生态农产品成为金华的金名片,破解信息不对称、品牌不过硬,认证不权威的难题。

  

吴远龙委员代表市政协教育界发言

多措并举推动县域经济 向都市区经济转型跨越

当前,传统县域经济正以不可逆转之势加速向都市区经济转型跨越,区域经济进入新一轮的重新洗牌。识变才能谋变,顺势而为方能主动有为。金华要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突出重围,就必须摒弃门户之见,冲破行政藩篱,打破坛坛罐罐,大力破,努力促,加快推动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跨越,争创都市区经济新优势。

建议:一要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市域内各城市尤其金华市区、义乌这两极,要加快城市有机更新步伐,完善功能配套,提升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优化社会发展环境,努力实现都市能级更高。二要加快构建发展共同体。要开足马力推进三条廊道建设,画好共建金华同心圆,打造命运共同体。同时,按照共建共融,共享共赢的要求,推动政策创新,强化制度供给,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共建红利,激活主体活力,汇聚各方力量。三要锚定坐标展现担当。各县(市、区)要自觉地从都市区一盘棋中把准方位,锚定坐标,明确功能定位,找准主攻方向,加粗拉长发展长板,为都市区经济贡献更多地方元素。同时,又要强化合作意识,加强相互协作,注重产业协同,实现互促共进。四要强化要素统筹配置。要充分运用好无形之手有形之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增加制度生产力供给,盘活存量,激活增量,驱动各种发展要素向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集聚,最大限度发挥有限要素的产出效应。

  

任文俊委员代表市政协文艺界发言

利用婺剧讲好金华故事 提升城市形象文化认同

婺剧是八婺百姓的家乡戏,有着近500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已成为金华的金名片。它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共建文化认同、推动旅游产业、助力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

建议:一是让婺剧成为提升金华城市形象的媒介。目前,全市共有4个专业婺剧团,上百个职业婺剧团和业余演出团队,每年演出2万余场,观众上千万人次。2009年以来,受文化部委派,浙江婺剧团将欢乐春节文化带到世界各地,走遍了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多万外国人领略了婺剧风采。二是让婺剧成为共建八婺文化认同的基础。它可以利用百姓喜闻乐见、受众面广的优势,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和教育功能,增强金华文化认同。三是让婺剧成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载体。一个地方的旅游产业发展,必须有文化的吸引力。2015年,高铁沿线城市金华旅游推介会带着婺剧做宣传,吸引了更多游客。2016年,市文广新局和旅游局联合推出文旅结合非遗进景区项目,每个周末在中国婺剧院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演出婺剧经典,宣传金华地方文化。每一季海外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活动,婺剧作为金华传统文化向世界展示了金华魅力。四是让婺剧成为招商引资的平台。婺剧每年也有不少赴海外演出机会,招商部门可以借机介入,利用婺剧的影响力扩大招商引资渠道,充分发挥婺剧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