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医“陈铁人”24小时“on line”——记金华市政协委员、市中心医院心外科主任医师陈献国

当下,体检查出肺结节的市民为数不少,很多人不知所措。针对这样的困惑,前段时间一篇题为《发现肺结节应该怎么处理?》的文章刷爆了金华人的微信朋友圈,短短半天时间,阅读量超过两万人。“抽空写篇科普文章,没想到这么受欢迎。”作者陈献国颇感意外。在他看来,医者不仅要救死扶伤,更要揭开疾病的面纱,驱除百姓内心的恐惧。

陈献国在我市医学界颇有名气,大伙都知道他是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医师,不过很少有人知道他别的身份,他自己也从不对外宣扬。实际上,他还是浙江省医学会胸心外科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委员、浙江省抗癌学会分子靶向治疗委员会委员……在金华,正是他率先开展微创小切口肺手术、胸腔镜肺叶切除、肺动脉取栓术等手术,填补了我市心胸外科领域的大量空白,助力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成为浙中西部地区疑难重症专病的指导中心。

雷厉风行、健步如飞,这是陈献国给人的第一印象。每天,他的身影都会穿梭在手术室、病房、门诊之间,似乎除了眼前的病人,周围的一切都无法让他停留。无影灯下,是他停留最久的地方,而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快,接下一位病人!” 

眼前正在进行的是一台心脏二尖瓣置换手术,手术台上的主刀医师正是陈献国。他已经在手术台上站了3个小时,额头上冒出细密的汗珠。1个多小时后,病人心脏复跳,手术成功,陈献国累得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口深呼吸。仅仅5分钟后,他站了起来对护士说:“快,接下一位病人。”在陈献国看来,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适用于所有人,更适用于生命垂危的病人,晚一分钟,病人就有可能丧命。所以,心胸外科的手术节奏总是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陈献国一天连做几台手术也成了家常便饭。正因有着拼命三郎般的干劲,他也被同事誉为“陈铁人”。

开拓创新、精益求精,是陈献国从医23年来孜孜不倦的追求。早期的传统胸外科手术切口长达30厘米,需切断多层肌肉,甚至切断肋骨,不论是外观、疼痛还是功能方面,都给患者带来很多不良影响。20多年来,陈献国不断总结摸索,逐渐把大切口过渡到不离断肋骨的小切口,再到利用胸腔镜技术开创心胸外科手术微创时代。金华首例胸腔镜治疗手汗症、首例气胸及肺癌的治疗等等,都在陈献国刀下实现突破。如今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已能够覆盖各类胸外科手术。在胸腔镜切口方面,也从最开始的胸腔镜辅助切口,到后来的全胸腔镜下四孔、三孔、二孔、单孔、剑突下单孔,且创口仅3厘米左右。

国庆期间,一名身患肺部肿瘤的70多岁的老大爷住进市中心医院。陈献国详细查看了临床资料,建议用微创手术进行肿瘤切除。不过老大爷下不了决心,认为这把年纪在胸口开刀,无疑于自寻死路。陈献国耐心解释,说只要在胸口打几个小洞,用很细的微创器械伸进去,就能把肿瘤切除,同时医疗费用并不贵。果然,术后的陈大爷没有太多不适,不过数日就在病房里谈笑风生。

注重人文关怀,把病人当朋友,是陈献国一直以来的做法。在医疗救治中,他不只借助仪器诊断,更是“望、闻、问、切”,关怀病人的病痛与医疗费用的负担。很多肺癌病人是来自山区农村的群众,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医药费,甚至为了少花钱,宁可不治病。怎样才能让他们“看得起病、看得好病”?陈献国只用最基本的药物,剔除一切不必要的医疗耗材。同时,应用微创技术,最大限度减少病人疼痛,让病人术后第二天就可下床活动,3~5天便可出院,很大程度上节省了病人的开支。今年,陈献国的团队肺癌手术平均费用仅3.7万元,比周边同级别医院低1万元。

陈献国对病人好是出了名的。对于这一点,患者徐先生感同身受。徐先生是一名教师,患有风湿性心脏病。“与陈医师接触,觉得特别温暖、特别踏实。他给我介绍了病情,并拿出了几个治疗方案征求我的意见。我这个平时连打针都怕的人,手术那天自己大踏步走进手术室。”徐先生说,手术很顺利,术后陈献国还常来病床前问这问那。“有病友问我,陈医师对你这么好,是不是你们送过红包啊?天哪,我和他根本不认识,他对每个病人都是热情相待的。”

护士长陈惠卿铭记着一件事:2011年冬,陈献国不慎摔伤,导致股骨粗隆骨裂、锁骨骨折,在家休养了半个月。其间,一名身患纵膈肿瘤老太太需要紧急手术,点名必须陈献国开刀。休养中的陈献国二话没说赶回医院,忍着剧痛在手术台上站了3个多小时……一瘸一拐走出手术室,陈献国侧着倒下了。那一刻,在陈惠卿记忆中成为永恒:“病人有危急情况他总是第一个往医院里跑,多少个夜晚都是辗转于监护病房,守护在岌岌可危的生命边缘,这种对生命神圣的责任感让我心生敬畏!”

如果要把陈献国的“铁人”数字化,且看下面一组数据:每月平均手术量达60例,单月手术量最高达100例,去年全年个人手术量超过700例,近5年总手术量超3500例,多年来稳居全市第一。

正因如此,陈献国也多次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和服务标兵,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并获“仁医风范”称号。陈献国说:“身为心胸外科医生,在手术台上多站一分钟,就可能挽救更多生命,我必须分分秒秒‘on line’。”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