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之子 民革骄傲 ——记金华民革党员、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张根芳

他是潜心研究珍珠三十余年,带领研究团队十年磨一剑一举攻破珍珠颜色的定向培育技术,填补国内该领域的技术空白的“珍珠之子”;他是多项国际、国内发明专利傍身,省市大奖拿到手软,主持多个省级、国家级课题的农业技术达人;他是十多年如一日毫无保留坚持给农民送最新技术的科技特派员;他是双岗俱优,围绕“三农”倾情履职的浙江民革骄傲人物,他就是金华民革党员、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张根芳。你很难想象眼前这位脸庞瘦削,个头中等,衣着朴素,言语间偶尔低头害羞的中年男子是省科技优秀工作者,也是金华乃至全省珍珠养殖的领头人,为我国珍珠养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填补技术空白的珍珠之子

1982年,张根芳从浙江水产学院的淡水渔业专业毕业。“没有什么巧合,就是天时地利人和,我就开始研究珍珠了。”谈起如何与珍珠结缘,张根芳介绍说,淡水珍珠是我国少数几种能在国际市场起主导作用的出口产品,年产量在1200吨左右,占世界珍珠产量的95%以上,其中浙江淡水珍珠就占全国的80%。金华又是省内最主要的产地之一。所以在他眼里,作为一个金华人,又是学淡水渔业,一切都是顺理成章。

自然条件下生成的珍珠,存在多种偶然性。而历经几十年的人工培育后,人们已经可以成功掌控一只蚌中,产出珍珠的数量、大小等,而唯独颜色,还无法被选择。国内培育的珍珠特点是色彩种类多,从不同深浅的紫色,到黄色、粉红色和白等各种渐变色,但紫色只有寥寥数粒,甚至没有。物以稀为贵,所以,紫色珍珠的市场价值就很高。一直以来,如何可以定向培育出人们想要的颜色珍珠,是张根芳思考的难题。

当时,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孕育出什么颜色的珍珠主要和育珠蚌及其生存环境中的微量元素有关。初出茅庐的张根芳也顺着这个思维,走了多年弯路,终究没有找到答案。在珍珠行业第一线摸爬滚打多年后,他逐渐发现有的农户家中紫色珍珠的数量特别高,有的数量却很低,他就向紫色珍珠数量高的人家里购买了大量小蚌带回来研究。

“野生蚌做人工繁殖已历经了30多年,很多农户家里的蚌因为近亲繁殖,某些性状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纯化现象。那紫珍珠产量的悬殊,会不会和制片蚌有关?”张根芳大胆假设。

2000年左右我开始印证自己的想法。到2012年,我成功证实了制片蚌的外套膜组织小片对珍珠的颜色性状具有关键的决定性作用。由于人工育珠生产工艺的特殊性,对珍珠颜色起主导作用的制片蚌都在剖解时被杀死丢弃,因此,就被人们忽视了。如今,通过定向培训技术,同一只蚌中,我可以让左蚌壳只育紫珍珠,右蚌壳只育白珍珠。”说起这些,张教授总是一副淡淡的表情,好像数十年时间在他眼里都不值得一提。

随后,张根芳获得省自然基金资助项目以及多项省级课题,他的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2012年底“贝壳珍珠层紫色、白色三角帆蚌人工选育”技术成果通过省级鉴定,该技术被认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也因此荣获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及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

2013年以来,能够定向培育紫色珍珠的“紫皇后”后代已经在全省乃至全国主要珍珠产地推广繁衍,实现了紫色珍珠的规模化生产。

“世界上珍珠有金色、黑色、白色三大主流颜色,紫色珍珠的定向培育的成功,不仅增加了一种珍珠色系,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国珍珠高产低效的局面,可以极大地提高中国珍珠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张根芳难得露出自豪的神情。

 

走进千家万户的科技特派员

“张教授,你快来看看,我家养殖的蚌壳合不拢了。”武义农户老李一个电话就把张根芳叫到了家中,他把蚌带回实验室一检查,原来蚌腮上有了寄生虫,他把如何用药杀虫的方法一五一十教授给老李。

2005起,张根芳作为金华第一批科技特派员奔赴农村,12年来从未间断,他走进千万家珍珠养殖户,指导珍珠蚌育苗专业户使他们从技术实现蚌苗生产规范化、管理精准化,并逐步走向良种化的道路。

为了能让更多的农民获得技术、资金、信息和市场支持、服务,张根芳相继在兰溪市游埠镇和婺城区罗埠镇,帮助农民组建了“清溪湾水产合作社”和“溪埠鱼蚌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按照蚌鱼高效、生态的综合养殖技术模式,在游埠和罗埠两镇建立了“蚌鱼高效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在武义县建立了“珍珠蚌良种扩繁”示范基地。他说,专业合作社是为了让更多的小户组织起来,并以合作社的“服务部”为载体,将先进的养殖技术辐射到广大养殖户。

为蚌在生长过程中提供更多饲料,养殖户就往水中倾倒了大量猪粪、牛粪,结果导致水环境严重污染,各地相继出台了禁养珍珠的政策,使淡水珍珠养殖业陷入空前的困境。张根芳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指导农户在水中同时养鱼和蚌,鱼的排泄物可以成为蚌的食物,营造出一种自然的生态环境。

2009110日,张根芳受邀走进中央电视台七套《聚焦三农》栏目,他着重向全国观众介绍了兰溪推广实行“蚌鱼生态养殖”,“以鱼补珠”的经营新模式,并从开发珍珠新产品,研究育珠蚌新品种、提高珍珠质量等方面提出了珍珠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他还通过金华市广播电台、农技110、金华电视台38频道等,经常性地为广大群众开展技术讲座、咨询和现场科技指导。他在金华、萧山、绍兴、义乌、兰溪、龙游、桐庐、建德等县市(区)和乡镇开展了多次珍珠养殖新技术讲座,听课养殖户达数千人。同时也为安徽、贵州等外省培训合格接种工数百人。

多年来,张根芳多次被评为省、市优秀科技特派员,他充分发挥特派员优势,本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通过相关科技项目的研究、示范、实施和推广,累计增加效益2000多万元,“鱼蚌生态养殖”推广面积达3万多亩,累计为养殖户提高经济效益500多万元。而且,他不仅帮助本省养殖户,还运用自己的研究课题成果,帮助江西省都昌县兴昌水产苗种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他们开展科学养殖生产、管理。

为了更好的将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2004年张根芳在金华郊区建立了一个珍珠养殖实验基地。该基地通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2017年已经成为“国家级三角帆蚌良种场”。

为配合全域旅游战略,响应地方政府开展农业观光旅游的号召他将基地打造成以珍珠研究、养殖、科普教育为基础,以中国淡水珍珠培育的整个过程为主线,通过珍珠蚌标本陈列室和珍珠产品展示室等展现珍珠科技文化的“九色珍珠科技文化园”。“现在经常看到有微商在营销大溪地珍珠,日本的珍珠,其实这类海水珍珠都是有核珍珠,生长周期短,仅需要一年,而国内产的淡水无核珍珠,其真正的市场价值被人们低估了。所以我们不仅要养好珍珠,还要不遗余力地宣传自己的珍珠。”我们相信,在张根芳的努力下,中国的淡水珍珠必将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围绕“三农”倾情履职的提案达人

2016年底,义乌珍珠批发市场已有入驻珍珠商户逾千户,为进一步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形成珍珠交易区做好了充分准备,这背后与张根芳一份提案息息相关。

早在2004年,金华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上,张根芳利用自己近30年珍珠技术研究的经验和体会,针对本市淡水珍珠产业的发展,提出“在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设立——“珍珠交易市场”的提案,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得到落实。

在之后的政协会议上,张根芳又提出了关于创办珍珠市场的建议,受到有关部门重视。2009年,金华市第一条珍珠贸易街终于在义乌国际小商品城附近的长春街落成,珍珠贸易集聚市场实现零的突破。2010年,张根芳参与其中的市政协调研小组还专门对本市珍珠产业进行专题调研,形成了“关于我市珍珠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引起义乌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作为已有16年履职经历、连任四届的老政协委员,张根芳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坚持发挥专业特长,围绕“农业、农村、农民”,以勤勉、深入的调研为基础,客观、实际地提出建议提案。 

20061121日,浙江省政府召开的“浙江省渔业主导产业发展论证会”上,张根芳作为全省六位特邀专家之一,向时任副省长茅临生汇报了针对《水产养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极具发展潜力的观赏鱼产业》、《远洋渔业产业发展情况汇报》三份材料的可行性论证的意见和建议,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一致肯定。

“从我这里出去的提案,不可能是听来的、抄来的,每一篇都是经过我调研的,内容绝对真实客观。”张根芳说。2013年,黄浦江上打捞起一万多头死猪事件,引发了对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畜牧业的反思。于是,张根芳就着手开始调研本市的畜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围绕现代畜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他详细统计了畜牧业、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的相关数据,撰写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提案。2014年两会期间,张根芳代表民革界别就该提案做了大会发言,时值全省开展五水共治的关键阶段,发言引起很大反响,提案中一系列详实的数据以及关于“畜禽养殖必须走生态循环之路,力求改变‘化肥当家,农药护航’的模式,大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的观点获得极大的认同,媒体称“这个发言对进一步做好全市‘五水共治’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016年市两会,在原提案基础上,张根芳再次提出“按种植业规模配套畜禽饲养量,是根治畜牧业污染的良策!”,他的建议,按每亩耕地,配套2头生猪的基本原理,根据不同作物品种对肥料的不同需求,科学计算出配套的畜禽饲养量,又一次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其实张根芳提案的数量并不算特别多,但质量却尤其高,他的“三农”提案每次都会得到与会领导和政协委员的广泛赞同。因为专业特长、因为扎实调研、因为深入基层,张根芳提案中的建议确确实实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可实践性,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谈起珍珠,张根芳难掩喜爱之情,他说,与其说他是珍珠之子,倒不如说珍珠是他的孩子,他愿为这个“孩子”倾其毕生心血。谈起参政履职,他说,只有如此勤勉、求实得去调研、去写好每一篇提案,才能不辜负组织、党员给予他的这份信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