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松:政协履职让学术研究走出象牙塔,写进群众心坎里

袁松:金华市政协委员,民进浙师大基层委员会副主委,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学科负责人,硕士生导师。

正值教师节,问及作为老师和政协委员双重身份之间的连接点,袁松说了两个字:双赢。

原因在于他的研究领域——基层治理。

如果问学生对袁松的评价,答案大多是:是受人尊敬的老师,更是可以“没大没小”的朋友。因为这位老师,不太有老师的威严,不太强迫他们做什么,更愿意和他们一起完成某个项目,一起看书、探讨、帮助他们成长,更是反对“填鸭式”讲理论,而是选择带着他们一起下乡,和农民、基层干部接触、互动,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再回到图书馆找资料、互相探讨、提出方案,再重新回到乡村检验方案的成效……

“平均每年有六七十天在村里,暑假一个月雷打不动,在一个地方一呆就是两星期。”袁松认为,相比于由教师直接输出知识,让学生在现场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包括观察、调查、访谈,项目设计、评估等)中产生具体问题,探究知识、体会原理、得出结论的方式可以达到倒逼研究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目的,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并与教师及时互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反馈拓宽和强化教学内容。

别以为袁松很空,有大把时间可以“浪费”。事实上,在浙师大,他算是课时量非常饱满的老师之一,在社会学、社会工作、政治学、公共管理等四个专业担任硕士生导师,三年共培养硕士研究生32人。在他的坚持下,研究生培养重理论钻研、轻田野实务的学习风气被逐渐扭转。

也正因为长期与农民和基层干部打交道,让身为社会学博士的他不仅上接“天线”(对涉农政策高度熟悉),也下接“地气”(对乡村治理现状高度熟悉),一个朴素的想法也由此产生:一路勤学、念了这么多年的书,只为写几篇论文?农村出身、同为农民的儿子,是不是该为农村、农民做得更多?

2021年,袁松成为市政协委员。“反映人民的声音和愿望是政协委员的职责之一。”用他的话来说,他想为农民说话、反映真实基层现实的心愿有了一个很好的实现途径。

用心教育的老师,在作为政协委员参政议政时,也是专业又用心。

在农村土地流转课题研究中敏锐发现基层出现土地流转规模越大越好的不良倾向,于是他提出农村土地流转因地制宜适度规模化、开设乡镇“土地交易所”等建议,很快得到省委领导批示。

在深入调查我市现有养老服务体系后,他提出推进老年医养结合信息系统建设、推广养老服务和监管场景应用,为老年人提供远程实时查看、实时定位、紧急救助呼叫服务等十方面建议,推动我市数字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在市政协“请你来协商——推进基层治理平台建设”专题协商会上,他又根据自己调研期间的所见所闻尖锐提出:“目前对网格员和基层干部的考核太过细致,他们每天忙于填写表格、打卡签到、点赞转发,以至于遇到村民就请求借用手机一通操作,使得真正的治理资源并未落地,而是在忙于‘生产’数据,针对这个问题,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

近年来,通过大量的基层走访调研,袁松撰写了众多具有极强现实针对性的政策咨询报告和提案议案,积极传递基层声音,并多次参与乡村建设帮扶活动。

“其实,最近我还发现了成为政协委员的好处:下乡调研方便多了。”袁松开玩笑说,以前每次带学生到基层调研,都要通过学生家长介绍、学校同事介绍等各种复杂的关系,还屡屡被拒,即便不拒绝,上了门对方也不太信任,总是爱答不理,“成为政协委员之后,感觉被重视了,且能得到更多来自政协的帮助,下乡调研顺利多了。”

他形容这样的关系为“双赢”:“政协给了我替基层发声的机会,也给了我更好地了解基层心声的平台,让我能更好地运用自己的学术积累为完善地方治理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