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来!今后有矛盾纠纷,上法院前记得先做这件事
人们生活中难免遇到纠纷,与别人发生矛盾。如果双方谈不拢,到法院打官司是人们最常见的选择。
然而一提到要去法院打官司,很多人内心都是拒绝的!不仅各种文书、各种证据令人头大,还免不了要来回拉锯扯皮,又耗精力又伤感情,又费时间又花钱财……
“其实,只要找对专业人员,除了打官司,纠纷还有多种更便捷的解决方式可以选择。”金华市政协委员、金华市正信公证处公证员邵军在8月24日市政协举行的“请你来协商——推进基层治理平台建设”专题协商会上,提出了“加强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的建议,旨在提升基层治理专业化水法治化水平。
随着时代发展,法治、科技、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分工等多要素变化发展,使得社会矛盾纠纷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更多呈现行业领域和专业性特点,如医疗纠纷、金融保险纠纷、物业纠纷、知识产权纠纷等,都具有较高的行业辨识度和专业性特点,这就给调解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的意见》。在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部分,《意见》提到“促进建立调解前置机制,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律师调解、行业调解、专业调解、商会调解等诉前解纷作用。”
邵军曾参与过一个专业调解,金华的6个姨妈一纸诉状将1个外甥诉至法院,原因是外婆留下的一套房,生前曾说好全部子女平分,却在子女们不知情的情况下房产过户到了这个外甥名下。双方多次协调无果,最终起诉至法院,情绪很激动,审理难度较大。
为缓解紧张气氛,避免矛盾激化,审理法官邀请邵军以公证员身份参与调解。邵军的公证员身份和法律修养获得了双方的信任。通过和双方开展法、理、情的分析沟通,姨妈们表示愿意和解,而外甥则以现金方式补偿给姨妈,双方很快达成调解协议,平息了势态。
“专业调解真的太重要了!”邵军建议,首先要落实行业主体责任。按照“谁设立、谁负责、谁保障”原则,矛盾纠纷相对较多领域的行业主管部门根据需要,推动和指导建立行业调解组织,制定完善行业调解规则,提升行业调解组织纠纷化解能力。相关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设立后,可根据实际需要整体或部分入驻县级社会治理中心。“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实行设立和使用分离,则可以更加公正清廉,阻止不当违法利益获取。”邵军认为,可确立“政府购买、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的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工作模式和机制。
其次,配齐配强调解队伍。严格按照任职条件选聘合格的行专人民调解员,积极培育专业性、复合型调解人才。县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医疗事故、道路交通、劳动争议、物业管理五类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应配备3名以上专职人民调解员,县级婚姻家庭纠纷、专业市场交易纠纷、金融保险纠纷、消费和知识产权纠纷等其他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根据有关规定配齐配强专职人民调解员。同时组建人民调解工作专家库,提供专业咨询服务。
最后,以考评促规范化发展。建立常态化考评机制,将行专调委会建设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中,加大对职能部门的考核力度,督促各部门履行好各自的工作职责,为行专调委会化解行业性专业性矛盾纠纷提供支撑。
市司法局局长李天标介绍,目前全市已设立行业性调解组织59个,配备专职调解员185名,涉及医疗、婚姻、金融、交通事故、劳动争议等行业纠纷和诉讼案件较多的领域,开展重点突破和调解,平均调解周期缩短到了15天以内。针对邵军委员提出的建议,市司法局接下来将从突出重点行业、打造专业队伍、建立实战实效工作机制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
“从长期来看,抓好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的重要抓手,且这种社会治理成本相对较低,更为群众接受。”邵军说,希望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都能重视和支持调解工作的全面开展,为社会安全打好底色。